解密红木家具结构部件——椅凳篇
对于传统家具,还有很多等待挖掘的“宝藏”。比如关于一件传统家具各个部分的名称,很多人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关于椅凳的结构。
1、杌[wù] 凳

在无束腰杌凳中,直足直枨乃其基本形式。在枨上可以安短柱,称“矮老”。枨子中部拱起的地方,称“罗锅枨”。枨子缠裹着腿足名叫“裹腿做”。有的腿足下端安枨子,名叫“管脚枨”。

有束腰杌凳以直腿内翻马蹄,腿间安直枨或罗锅枨为常式。直腿之外有略具S形的三弯腿和鼓出而又向内兜转的鼓腿。管脚枨也可以在有束腰杌凳上出现。有时腿足落在木框上,木框之下还有小足,这种木框叫“托泥”。
2、坐墩

在明及清前期的坐墩上,大都保留着藤竭和木腔鼓的痕迹。坐墩的开光来自古代藤墩用藤子盘汇做成的墩壁。弦纹及一周圈状如钮扣的纹样象征绷鼓面的皮革边缘和钉皮革的帽钉。
3、长凳

明清之际,长凳式样繁多。其中,小条凳是民间日用品,在明潘允征墓出土的明器中可以看到同类的家具。二人凳宜两人并坐而得名,在南方称之为“春凳”。
4、灯挂椅

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都叫靠背椅。其中面窄而背高的一种专称“灯挂椅”,以形似悬挂灯盏的竹制灯架而得名。
5、玫瑰椅

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北方叫“玫瑰椅”,南方叫“文椅”,因文人喜欢使用而得名。
6、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部伸探出头的叫“官帽椅”,或“四出头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不出头而与前后腿弯转相交的叫“南官帽椅”。
7、圈椅

“圈椅”一名,明代或称之为“圆椅”。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极为美观。就坐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搁,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甚为舒适。
8、交椅

交杌加上靠背,便成交椅,有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直后背交椅的靠背有如灯挂椅,圆后背交椅的靠背则如圈椅,宋代称之“栲栳样”,一般都采用金属饰件钉裹交接部位,以加强连接并取得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