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壶大乾坤-戏说鼻烟壶
收藏真是件有趣的事儿,比如不玩鼻烟壶,你肯定不知道吸鼻烟曾一度是大清国上层社会的风尚,明末清初之际,由西而东风靡一种可以吸食的鼻烟,上至皇帝朝臣,下至庶民,无不以此为乐,而在中国的康熙大帝,为此专门发明了这个舶来品鼻烟的盛器——鼻烟壶。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带来了鼻烟,但当时也仅广东一地有人吸闻。康熙一朝开放海禁,大量西方传教士纷纷携带鼻烟来贡,结果中国人不可自拔地爱上这醇香辛辣的味道,一时成为招待贵宾、表达敬意的象征。
食的过程中,向来不乏艺术感的国人开始琢磨起这小小的鼻烟瓶来。不得不提到康熙,这位对西方工艺品情有独钟的“学习型”皇帝,居然还召集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在紫禁城内公然制起了鼻烟壶。上有行下便效,中西文化元素这么一融合,鼻烟壶便渐从“容器”升级为了“艺术品”。历史传说、戏曲故事、花鸟虫鱼,各种生活中可见可闻的题材都被匠人们信手拈来,加以书画、雕刻等艺术手法雕琢,让这方寸间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鼻烟壶的种类繁多,单从材质来看,上到昂贵的象牙、玉石、玛瑙,下到普通的玻璃、竹、木、瓷、石皆可为料。根据取材和工艺的不同,制成的“艺术品”也会不同。例如内画壶,瓷壶,书画风格或着彩的区别,便能自成一体,因此纯手工制作的鼻烟壶几乎是没有重样的。
内画壶是鼻烟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从嘉庆年间开始流行,通过金刚砂、铁珠子在烟壶内的晃动,将烟壶内壁打磨成细腻的磨砂状,再用特殊的笔在壶内作画。
有一枚清代的“清明上河图”鼻烟壶算是当时以名画入壶中比较常见的,但制作技艺却不简单,它截取了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来绘制,原画上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形态各异,即便是临摹,也需要技术功底和耐心,更何况是在这小小的鼻烟壶内勾勒,上色。壶上的房屋瓦片、人物衣襟,纹理细致入微,足见制作者的技术水平。壶的颈口和底座配以银饰镂空的蝴蝶,一方面可作为装饰,另一方面,也便于壶身的放置。
琉璃这玩意远在唐代就被使用,作为一种既经济又美观的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鼻烟壶制作上。清朝是佛教发展最为迅捷的时期,鼻烟壶上当然也少不了佛教人物的身影。有一枚用琉璃老料制成的大肚布袋佛就很有意思,采用了立体雕刻手法,外观如同一个微型的佛像雕刻摆件,肩扛布袋、手执葫芦、大腹便便、满面慈祥,唯一的不同就是其中空的设计,以及头顶的一颗“红珠”。佛像的大肚被巧妙的应用为盛放鼻烟,“红珠”下安置的小勺便于鼻烟的填充和取用。
民间的能人巧匠,凭借他们独到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艺,硬是在鼻烟壶的小天地中活脱脱地创出了一个花花大世界。不夸张地说,鼻烟壶的艺术成就是清代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成果的一个代表,也是宫廷造办处的顶峰之作,是近300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碰撞出的最耀眼的成就。
更多精美绝伦的鼻烟壶请戳>>>
更多精美绝伦的鼻烟壶请戳>>>